2015年1月28日,刘学进先生携儿子刘杰生同返故乡靖江生祠镇访问。
清晨,天空飘落着雪花,这是今冬第一场雪。在这个暖冬里,气温终于迎来数九寒冬该有的凛冽。
汽车行驶在常州至靖江的高速路上,坐在车内的王亮伟主任心情随着车轮高速“炫动”。此刻,上海的学进先生及儿子杰生也应已出发,天气骤变,雨雪交加,他们是否能按时抵达靖江高速出口?
按照访问行程安排,靖江生祠镇的接待人员已提前在高速出口处迎候。
为促成刘学进先生回故乡,有关统战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文化中心将此项工作纳入计划中,中心工作人员前期与靖江、生祠镇负责人进行多次沟通协商,有关各方面做了积极、充分的准备。王亮伟主任更是倾心尽力,为使刘学进先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故乡在保护刘国钧故居,弘扬刘国钧精神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效,他亲自走访生祠镇,提出的建议得到镇政府的积极采纳。
万事齐备,瑞雪丰年。2015年,这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0时,刘学进先生的汽车如约而至,靖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黄明华先生热情地迎了上去。故乡人的握手,故乡人的寒暄,故乡的讯息瞬间跨越所有的障碍,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哪怕相隔十年八载。
汽车,向着故乡生祠镇飞驰。
生祠堂大门两侧,已经挤满了早早赶来的父老乡亲,寒风中,大家热切地盼望着。老人们念念不忘的是国老的那份慷慨,捐资助学,辅助家乡邻里;年轻人倾慕着国老当年创业的宏图,事业的蓬勃。“刘国钧”已经是这个城镇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名片,他所折射出艰苦创业、实业报国、造福桑梓的精神成为故土的文化象征。
人们将对国老的爱戴无私地投射到他的儿孙身上,人群围绕着汽车,跟随着人流,注视着、探寻着,这就是家乡父老乡亲最质朴、最浓烈的欢迎仪式了。这样的场景,对于学进先生并不陌生,每每回来,人们都毫不吝啬自己的“痴情”。然而,他还是一次次地感动了,对于故乡,谁不曾心有千千结。学进先生的语音语调中明显还存留着故土乡音的尾声。
所以,他回来了,并带着已经成人的长期生活在海外境外的儿子刘杰生回来了。故土故乡,乡音乡情,魂牵梦萦。
进入忠孝堂,那里是供奉刘氏家族先辈的地方。刘学进率儿子刘杰生肃立在先辈遗像前,恭恭敬敬行“三鞠躬”礼。他说,百善孝为先。我们永远记住刘氏先辈们,不忘家乡,不忘乡情。
家乡人的接待是高规格的。
靖江市市长赵叶先生与学进先生亲切座谈,谈靖江的发展,谈靖江的未来。赵市长说:现在靖江包括生祠镇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政府花巨资保护刘国钧遗迹遗存,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是要围绕弘扬国钧先生的精神,加强内涵建设;靖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敏女士将一本精美的刘国钧先生画册赠送给刘杰生,勉励他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生祠镇特意将刘国钧故居建设规划制成专版进行展示,镇党委书记陶虹先生仔细讲解;刘国钧中学校长李仁伟先生拿出当年刘璧如女士书写的“刘国钧中学”字幅,认真听取学进先生关于制作校牌的建议;靖江图书馆馆长李筱钢先生把自己将要完成的书稿《国运钧力》呈现出来,表达对从靖江走出去的名人的崇高敬意——
面对这一份份真情流露、深情厚谊,刘学进先生激动了,他表示要多关心家乡的建设,特别是要培养新生代的故乡情怀,他将儿子刘杰生推到赵市长面前说,我们要将更多的重任压在他们的肩上,将来的事业要靠年轻人传承,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愁总是在路上。挥别故乡,刘学进先生与王亮伟主任同车前往苏州耦园,他们要为在苏州耦园设立刘国钧纪念室展开新一轮的推动。
保护刘国钧遗产遗存,弘扬宣传刘国钧精神,这是刘氏后人要承担的重任,也是刘国钧文化中心的使命。
午后,风雪又大了起来。尽管前行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风雪,但有政府的、社会的和刘家的共同携手,我们对传承国钧精神文化充满了信心。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