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钧后代 >> >> 正文
查济民:常州人民心中永远的榜样
[来源:本站 | 作者:钱月航 | 日期:2014年12月29日 | 浏览2918 次] 字体:[ ]


查济民先生视察工厂生产情况

 

 

    常州青果巷,刘国钧先生故居里,有一间简朴而又雅致的居室,这里的主人,就是刘国钧先生的乘龙快婿——香港著名实业家、大紫荆花勋章获得者查济民先生。作为一代纺织巨子,他的创业精神和崇高人格,是常州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和榜样。

    钟情纺织心系名力
    查济民一代人的财富积聚,大多为时代左右,受时间煎熬,如火中取栗。因而,其进退往往慎独有序,眼光独到而长远,其一生涉猎行业甚广,但对纺织情有独钟。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内普遍认为纺织业是“夕阳产业”,多数人并不看好。查济民则在一次来常州时,告诫大家“穿衣吃饭总少不了,只要用心,决不是没得做”。
    受岳父刘国钧的影响,查济民先生对民族纺织业极为看重,70多年痴情不改。到港后,时时挂念内地纺织工业,将相当部分精力和大笔金钱投注于兴办地方企业、造福桑梓上。
    对于常州这个“第二故乡”,查济民同样以产业回报。1996年,他合资成立了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后改为独资经营,投资总额2959万美元,注册资本1418万美元。当时,该企业率先引进国外生产和管理标准,引进世界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出多个新品种,对常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纺织产业影响甚大。
    “查老的远见、决断、坚韧,都是我辈的楷模。”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慧英说。她在1993年赴深圳招商时邂逅查老,受益匪浅,不仅在事业上得到提携,也提升了自己做企业的境界。
    回忆起查济民办“名力”,叶慧英感触良多。“查老的事业始于纺织,纺织亦成为其毕生之珍爱。即使在许多人打退堂鼓时,依然情有独钟。”企业成立后,查老几乎每年都到企业来看看,有时到上海、浙江也特意来常。到企业后,最先看的必是生产现场,即使在90高龄行动不便时,也要坚持坐轮椅巡视现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查济民曾表示过,纺织工业目前虽然局部有困难,可是这些困难都是由于管理和技术不够所产生的。看到了这个症结,他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尤为看重。叶慧英曾受查老的委托赴日本参观,看到日本纺织企业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大家相当受触动。随即,查济民就请了日本专家来名力,“直到现在,企业还常有日本来的纺织专家,发展也相当快,这主要是查老的功劳。”
    有件事令叶慧英印象深刻。有一次,查老专门从国外邮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是件女式外套,查老在电话里告诉她:在国外看到此衣的面料极其柔软,特买回作为样品,希望“名力”对其研究。“查老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年岁那么大,依然始终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和拓展。”
    查济民曾说过,赚钱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指标而不是目的,对事业成败的责任感和如何使事业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这包含着一种济世的情怀。
    查氏集团在常投资手笔之大、影响之远,为常州人津津乐道。2000年3月,查氏集团在常投资创办了港华化工有限公司,从事酞菁类染料、染料中间体、整染助剂等产品生产,人均创业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实业巨子常州起步
    查济民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一个文宦世家,其父亲时家道已中落。在亲友的资助下,查济民考上了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印染专业,以最高名次毕业后,就职于上海达丰染织厂。
    1932年,19岁的查济民到了常州大成二厂染部任技师。为了与外国企业竞争,富有远见的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尽力更新设备,增强市场竞争力,先后增添了封闭式煮布锅、染色机、氧化元车和八色印花车等各类染整设备20余台。查济民先生认真钻研业务,熟悉各类机器设备的性能,每天工作达12小时以上,保证了所有新购设备正常运转。至1934年,大成二厂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印染企业,日产各类色、漂布2000-2600匹,产品行销广东、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等地。
    查济民忠厚诚实,精明能干,为刘国钧先生所赏识,着力培养他成为印染方面的专家。1936年,刘国钧派查济民赴日本最先进的京都染织厂实习一年,查济民没有辜负重托,在日本潜心钻研,终于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一流印染专家。学成回国后,查济民把全部才学运用于工作实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漂染环节的关键难题,把产量、销量都提高了5倍,大成二厂由此成为江苏印染企业的龙头老大。由于漂染环节的成功,使得大成纺织染公司在短时期内资产扩大了8倍,在全国引起轰动。
    经过长期接触,刘国钧认定查济民品行端正、好学多思、技术精湛、富有领导和决策才能,堪称难得之人才,决定把长女刘璧如许配给他。1936年12月,查济民先生与刘璧如女士喜结良缘。
    对于刘国钧先生的知遇之恩,查济民先生感念极深。他曾充满感情地回忆在常州的难忘岁月:“总经理也是大股东的刘国钧先生,是一位白手兴业的实业家,他精打细算、刻苦钻研,开明而且能用人。我在他那里学到了经营企业的要旨,学到了管理工作的精华,刘国钧先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师傅!”
    这人生的第一课,让查济民终身受益。在此后几十年广阔的海内外创业历程中,查济民创造性地继承并完善着刘国钧先生杰出的经营思想,不断壮大的查氏集团成为这种经营思想的丰硕成果。

    造福乡梓风范永在
    查济民从常州走向世界,他是常州的骄傲,更是常州人民敬重的老朋友。
    查老与常州市历任领导始终保持着友好而亲密的交往。每次查老及其家人到常州,市领导都很重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前往会见;市领导每次到香港参访,查老和查太也都会相邀一聚,共叙乡情。
    2004年3月,“常州-香港经贸洽谈会”在香港举行,其间,时任市委书记范燕青、副市长张力航及市侨办负责人等,应邀前往愉景湾查老家中作客用餐,查老特地赠送了一套“求是基金会纪念册”,那是他捐资4000万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光荣见证。常州客人回赠了常州特产乱针绣品。饭后,查老和查太陪同客人在花园里散步,范燕青书记向二老介绍了常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并表达了寻求与香港有效对接、产业互动、利益互惠的强烈愿望,查老当即表示:他愿意进一步扩大在常的投资力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为促进常州经济腾飞作出努力。
    常州市委市政府对查老充满了敬重之情,只要与查老有关的事情总是认真对待,尽力办好。青果巷刘国钧故居的政策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较为复杂,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想方设法妥善解决。事成之后,常州市委市政府专门举行了“刘国钧故居产权证交接仪式”,市领导郑重地向刘国钧的子女代表刘璧如、刘汉栋递交故居产权所有证。
    查老对常州怀着特殊的感情,常州人民也十分怀念他。市委统战部老部长李玉曾深情回忆:“查济民先生真是难得的好人!他为国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但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哪怕一句自我夸耀的话,他总是那样低调,那样朴素,那样真诚。”
    常州东门外白家桥,毗邻大成二厂,留下了查济民和刘璧如早年生活的甜蜜回忆,1992年,查老充满深情地写下一首诗《偕璧如同游常州》:“白家桥畔立多时,浑忘沧桑不忘痴。六十年前旧游地,春风桃柳两心知。”
    多年来,查老用诗词酬唱这种风雅的方式,与常州的两位同辈诗人钱小山、钱仲易昆仲保持着交往。钱小山是刘璧如儿时的诗词老师,钱仲易则是重庆大明纺织染公司的秘书科长。1988年秋,查老收到钱氏兄弟的诗词合集《埙篪集》,欣然而作《喜得埙篪集》:“七十老翁方学诗,铿锵喜读集埙篪。毗陵巴蜀风尘迹,地北天南一样痴。”前不久,钱家后人为刊印钱仲易诗集,请查老题签书名,查老和查太欣然提笔,各题签了一幅“尘痕韵语”寄到常州。
    和同时代的一批商贾巨子们一样,查济民从战火中赤脚走来,以直觉行商,以情义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崇尚文字、看重教育。至晚年更是看淡贫富,古道热肠,投身社会事业不遗余力。
人们所熟知的,是查济民先生出巨资成立了“桑麻基金会”、“求是科技基金会”等,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科学技术创新。就常州而言,查老同样倾注心血。
    刘国钧曾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交结社会贤达,创办职工校,对职工进行文化与技术培训,建一所正规的职业教育学校一直是其心愿。上世纪90年代初,女儿刘璧如、女婿查济民为实现国老心愿创建刘国钧职校。
    常州市刘国钧职教中心,开办之初得到了华夏基金会与刘氏家庭的大力资助,华夏基金会注入50万美元,而刘氏家族则捐赠100万美元设立教育纪念基金,将每年产生的利息供学校建设与奖励师生之用。美元一度利率走低,查济民便提出1993年对100万美元的基金实行保息,当年利息不足5万美元,由其补足,同年,查济民又追加10万美元,使基金本金增至110万美元,这样每年的利息就保持在5.5万美元。至今,该基金已产生70多万美元的利息,每年该校有160多名师生从中受益。
    “查老穿着朴素,爽朗豁达、言语随和,根本感觉不到是位大亨。”刘国钧高职校校长王亮伟,曾先后6次接待查济民先生。据他回忆,查济民先生虽然不是基金会成员,但每次理事会他必然列席,听得非常仔细,且总能对学校发展提出关键性设想。
    “不仅仅是捐钱,关键要将国老的精神流传发扬。”查济民曾这样表示。在常工院的一次讲演中,查济民曾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工业家,技术一定要与管理相结合,他谨记了老丈人刘国钧的名言,懂管理又懂技术是第一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管理是第二等人才,其次为实践与理想要结合,后者更重要。
对于刘国钧职教中心,查老提出:不仅要培养中初级人才,也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他建议将市场管理、经济管理引入学校,让专业设置接轨市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另外还与刘璧如出资,请来英国里兹大学机电学专家来常讲学,请全市高职校及中专校的教师都来听讲。在查老和学校的努力下,常州的职教发展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在常州教育界,查济民先生声誉很高。1990年,刘国钧职教中心教师代表团赴港学习,他亲自宴请了这些普通教师。刘国钧职教中心、常工院等学校多次想聘其任名誉校长,查济民均婉言谢绝。
    教育之外,查老在常还有不少的社会事业投入。如1982年,常州修缮文笔塔,查济民、刘璧如欣然出资34万人民币,这在当时是笔很大的款子。天宁寺的修缮,他们也予以了大力资助。他们为常州建设作出的贡献将永存史册。

 作者简介:女,1967年12月出生,常州日报教育培训工作室副主任,常州市政协委员。曾以新闻援助形式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荣获“常州市百佳文明市民”称号。著《人淡如菊——杨守玉传》,参与编撰的书籍有:《魅力常州》《书香常州》《运河常州》《历代常州女子诗词选》等。


责任编辑:kj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验证码: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