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暖秋的早晨,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在家人的簇拥下来到常州桑麻文化博览园内拍摄他们的钻石婚纪念写真,他们没有选择常规的影楼,没有选择风景如画的山川湖畔,而是选择了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也是我们家四代人为之奉献的地方。因为原址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的地块将要被建造成为中华纺织博览园。那些民国时期的文保虽然还会保留,但留在我外祖父、外祖母记忆中的工厂场景却将不复存在,想回厂里拍几张照片一直是两位老人的心愿,适逢今年是他们六十周年钻石婚,而他们也是在这个厂里相遇、相识、相知,才会相守至今,作为小辈的我们,亦将满足老人们的心愿,一圆他们的大成情结……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曾祖父为养家糊口,来到大成厂做工,那个年代,他只是一名很普通的木匠师傅,却依然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那时我还小,才三岁,懵懂间依稀会听到他跟我的外祖父谈论着三厂,那时的曾祖父,一提起大成便眉飞色舞,很是自豪。
正是因着我曾祖父对大成厂的情结,我的外祖父也算是子承父业,在其退休时接了“大成”的班。外祖父从最底层学起,他的聪明与勤奋加上大成厂对人才的珍惜与培养,其从学徒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无论是从生产技术还是管理经验,他曾经感叹过:没有大成,也就没有他的一切。因为大成在那个年代就注重着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它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让许许多多的“大成人”如沫春风。那时候的大成厂应该是最兴旺繁荣的时候,厂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保健站、幼儿园、消防队……它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满足了职工们的一切需要,这样的工作环境,是我们现在所无法看见的,只能随着老一辈人的讲述去想象,想象着那人潮熙攘、生机勃然的景象。
三十年前,我的小姨,因为向往着大成的美好,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在大成三厂工作。小姨说她对三厂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哪怕之后她离开了三厂换了新的工作,她依然怀念着三厂的一草一木,也许这也是上两代人积淀在她生命里的宝贵记忆,如同血液般奔流不息。那时的三厂,不光培养自己的人才,也向各行各业输送了好多人才,小姨也是其中之一,而每一位从三厂出去的人,都明显烙刻着大成人固有的品质和风范。
本以为,我们家与大成厂的渊源就在我小姨那里止步,不曾想,是生命造化使然,我也来到了转型后的大成厂。我又在大成的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着。偌大的老厂区,几乎是每次午餐后必去逛逛的地方,听同事们谈它昔日的繁华、旧时的趣事,静默的建筑记录着太多的故事,人来人去、人走人散,也只有它们依然固守,也许已带沧桑,也许已近破落,但每每靠近总会唏嘘,想象着我的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足迹……现时的厂房大多残破、荒草丛生,但不久的以后,它们旧貌将换新颜,而我,也将有幸见证到这一切,见证祖辈们昔日奋斗的地方将以新的姿态腾飞。
近一个世纪,我们家已是四代同堂。四代人的情结、四代人的牵挂、四代人的辛劳,四代人同样受惠于大成,有的在这里成长,有的又将从这里重新出发,我们一家与大成厂的故事还将一代又一代地延续……
作者简介:张晗,女,常州桑麻文化博览园有限公司宣传部科员。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