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家刘国钧1887年出生于靖江生祠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武进学徒,后在奔牛镇集资开办布庄。因辛亥革命爆发,奔牛镇上各商家纷纷关门息业,外逃避乱,而刘国钧坚守阵地,独家经营京广洋货,从而积累了第一桶金。1930年,刘国钧接盘大纶久记纱厂,创办大成纺织染公司,至抗战前夕,大成公司资本金由最初的50万元,增至400万元,纱锭由1万枚,增至8万枚,从1个厂扩张到4个厂,被经济界誉为“罕见的奇迹”。
书写刘国钧的创业史,无法回避另一个人物——刘靖基。
刘国钧与刘靖基最早接触于1930年。当年,刘国钧与大纶久记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以50万元接盘大纶久记,先付定金5万元,余款在一个月之内付清,逾期协议作废,定金不退。为此,刘国钧四处招股,但屡屡遭挫。后来,他找到常州工商界名流吴镜渊,吴答应参股,刘邀请吴出任公司董事长,自己担任经理。而吴镜渊的女婿即为刘靖基。
刘国钧与刘靖基一见如故。听说刘靖基是靖江人,而且又系同姓,倍感亲切。为了摸清宗族关系,刘国钧专门派朱希武回靖江查阅刘氏家谱,结论是,刘靖基确系刘氏宗族成员,虽然比自己小15岁,但却是刘国钧的叔伯辈。从此,刘国钧以“阿叔”相称。得知刘靖基出身于染化专业,又有在纱厂管理经验,便主动邀请其出任公司协理,负责大成公司上海办事处的业务工作。大成创立之初,刘靖基每周回常州向刘国钧述职一次,两人一主外,一主内,配合默契。
据刘国钧口述的回忆录介绍,刘靖基出身寒门,而吴镜渊系名门望族,所以,刘靖基年轻时在吴家颇受歧视。为帮刘靖基撑腰,刘国钧借钱给刘靖基购买公司股份,提高占有份额,提升他在公司的地位,也提升他在吴家的话语权。刘靖基足智多谋,他在上海迅速打开经营局面,工作有声有色,深得刘国钧倚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成一二三厂毁于炮火,公司被迫迁移至武汉,刘国钧也辗转来到武汉。而在长江另一端的上海,因空间距离的拉长而变得鞭长莫及。随着大成公司的日臻壮大,上海办事处已经成为公司的销售中心、物资中心、财务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靖基原来每周回常州述职一次,后来变为每月一次,再后来变成大事则回,一般不回,小事电话电报告知。刘国钧有较强的管理控制力,唯独对上海无法完全掌控。一者刘靖基功高震主,二者上海有吴镜渊坐镇,吴镜渊德高望重,翁婿二人坐镇一处,一为董事长,一为协理,拥兵自重,刘国钧颇有掌之失控之忧。
1938年6月,长江中下游被日军全线占领,而大成公司在瑞士订购的二万二千枚“利妥”纱锭恰在此时到达上海。刘国钧不顾生命危险,绕道南方回上海视察。
在这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时刻,刘国钧突然出现在上海,令吴镜渊、刘靖基深感意外。刘国钧提议用新购的“利妥”纱锭在上海办一家纺织染公司,吴镜渊则提议召集在上海的董事开个董事会研究一下。殊不知,在沪董事基本为吴镜渊、刘靖基掌控,结果,董事会的确同意了刘国钧在沪办厂的提议,但却选举了刘靖基为上海公司(即安达公司)经理,刘国钧仅为董事。刘国钧大权旁落。
安达公司基本由刘靖基掌控,刘国钧难以插手,这让他十分恼火。其时,上海沦陷,地价大跌,刘靖基想用公司公积金购买地产。而刘国钧认为购买地产直接受益者是日本人,公司的钱应该投资到内地,应该用于复兴大成,发展生产上。而刘靖基坚决反对投资内地,认为那是拿钱打水漂。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刘靖基强行购买了大量地产,刘国钧则强行划拨900万元至重庆办事处。两人的矛盾从此不断升级。
刘国钧离开上海后,赴重庆与卢作孚合作创办大明公司。1944年,日军节节败退,刘国钧回到常州,逐步恢复大成一二三厂的生产。1945年,刘国钧与刘靖基矛盾加剧,刘靖基提出安达公司从大成公司分离出去,刘国钧坚决反对,后又被迫同意,从此刘国钧彻底失去对安达的控制权。
1949年初,刘国钧避居香港。1950年9月,刘国钧听说刘靖基拟将大成与安达合并,情急之下,刘国钧不顾术后身体尚未痊愈,断然回到上海,在大成公司临时董事会上与刘靖基唇枪舌战,终于阻止了合并风波。从此以后,刘国钧在常州管理大成,刘靖基在上海管理安达,两人虽然都是对方公司的大股东,但在经营管理上井水不犯河水。
1952年1月,刘国钧与刘靖基均有公私合营意向,大成公司与安达公司先后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关于召开股东临时会的公告》。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两人的矛盾有所缓解。经大成公司元老谢钟豪、蒋尉仙、俞泽民的撮合,刘国钧与刘靖基在上海刘靖基公馆见面,两人握手言欢,相逢一笑。
但是,刘国钧对刘靖基的怨恨并没有就此消融。刘国钧在1962年口述的回忆录里,对刘靖基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评。在刘国钧看来,刘靖基有忘恩负义之嫌,有巧取豪夺之举。刘靖基的发迹靠的是他的提携,安达公司靠的是大成。谁知刘靖基得寸进尺,进而分庭抗礼。而在刘靖基看来,他与刘国钧一开始就是合作关系,并非栽培与被栽培的关系。当年他任协理,非刘国钧之恩赐,一者源于自己的专业特长,二者源于岳丈吴镜渊的威势。况且,对于大成,他是理所当然的有功之臣。没有自己成功的营销,哪来繁荣的大成?而自己出任安达经理,实为众望所归,何谈巧取豪夺?
历史的天空已烟消云散。笔者认为,刘国钧与刘靖基均为我国杰出的民族资本家,他们的创业精神、工商成就与爱国情怀均受到历史肯定与后人敬仰。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纠葛,既是历史造成的,也是个性决定的。如果我们不给他们贴上“伟人、圣人”的标签,而是以凡人、俗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一切恩怨都显得平常而合理。
作者简介:李筱钢,男,靖江市图书馆馆长,多年进行刘国钧研究工作。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