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果巷传说 >> >> 正文
查济民:常州走出的当代工业巨子
[来源:本站 | 作者:刘高职 | 日期:2014年6月8日 | 浏览5687 次] 字体:[ ]

摘自老丁博客


  常州青果巷,刘国钧先生故居里,有一间简朴而又雅致的卧房。这里的主人,就是刘国钧先生的乘龙快婿——香港著名实业家、大紫荆花勋章获得者查济民先生。
  一代工业巨子走远了,这间卧房里再也不会响起主人回家的脚步,但查济民先生的创业精神和崇高人格,将彪炳神州,烛照千秋。
  
    实业巨子 常州起步
  查济民出身于浙江海宁袁花镇一个文宦世家,其父亲时家道已中落。在亲友的资助下,查济民考上了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印染专业,以最高名次毕业后,就职于上海达丰染织厂。
  1932年,19岁的查济民到了常州大成二厂染部任技师。为了与外国企业竞争,富有远见的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尽力更新设备,增强市场竞争力,先后增添了封闭式煮布锅、染色机、氧化元车和八色印花车等各类染整设备20余台。查济民先生认真钻研业务,熟悉各类机器设备的性能,每天工作达12小时以上,保证了所有新购设备正常运转。至1934年,大成二厂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印染企业,日产各类色、漂布2000-2600匹,产品行销广东、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等地。在当时,倘若布店无“大成蓝”布出售,会被视作没有实力。
  查济民忠厚诚实,精明能干,为刘国钧先生所赏识,着力培养他成为印染方面的专家。1936年,刘国钧派查济民赴日本最先进的京都染织厂实习一年,查济民没有辜负重托,在日本潜心钻研,虚心向老师、书本、日本同行学习,终于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一流印染专家。学成回国后,查济民把全副才学运用于工作实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漂染环节的关键难题,把产量、销量都提高了5倍,大成二厂由此成为江苏印染企业的龙头老大。由于漂染环节的成功,使得大成纺织染公司顶住了不景气的年头,在短时期内资产扩大了8倍,在全国引起轰动。  
  经过长期接触,刘国钧认定查济民品行端正、好学多思、技术精湛、富有领导和决策才能,堪称难得之人才,决定把长女刘璧如许配给他。1936年12月,查济民先生与刘璧如女士喜结良缘。
  对于刘国钧先生的知遇之恩,查济民先生感念极深。他曾充满感情地回忆在常州的难忘岁月:“总经理也是大股东的刘国钧先生,是一位白手兴业的实业家,他精打细算、刻苦钻研,开明而且能用人。我在他那里学到了经营企业的要旨,学到了管理工作的精华,刘国钧先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师傅!”
  这人生的第一课,让查济民终身受益。在此后几十年广阔的海内外创业历程中,查济民创造性地继承并完善着刘国钧先生杰出的经营思想,不断壮大的查氏集团成为这种经营思想的丰硕成果。查济民的创业精神源自常州,多年来又通过他反哺了常州的许多企业和企业家。
  
    钟情纺织 心系名力
  查济民一代人的财富积聚,大多为时代左右,受时间煎熬,如火中取栗。因而,其进退往往慎独有序,眼光独到而在于长远,其一生涉猎行业甚广,但对纺织情有独衷。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内普遍认为纺织业是“夕阳产业”,多数人并不看好。查济民则在一次来常州时,告戒大家“穿衣吃饭总少不了,只要用心,决不是没得做。”
  受岳父刘国钧的影响,查济民先生对民族纺织业极为看重,70多年痴情不改。到港后,时时挂念内地纺织工业,将相当部分精力和大笔金钱投注于兴办地方企业、造福桑梓上。
  对于常州这个“第二故乡”,查济民同样以产业回报。1996年,他合资成立了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后改为独资经营,投资总额2959万美元,注册资本1418万美元。当时,该企业率先引进国外生产和管理标准,引进世界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出多个新品种,对常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纺织产业影响甚大。
   “查老的远见、决断、坚韧,都是我辈的楷模。”现任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慧英说,她在1993年赴深圳招商时邂逅查老,从此相识,受益匪浅,不仅在事业上得到提携,也提升了自己做企业的境界。
  回忆起查济民办“名力”,叶慧英感触良多。“查老的事业端始于纺织,纺织亦成为其毕生之珍爱。即使在许多人打退堂鼓时,依然情有独钟。”企业成立后,查老几乎每年都到企业来看看,有时到上海、浙江也特意来常。到企业后,最先看的必是生产现场,即使在90高龄行动不便时,也要坚持坐轮椅巡视现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查济民曾表示过,纺织工业目前虽然局部有困难,可是这些困难都是由于管理和技术不够所产生的。看到了这个症结,他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尤为看重。叶慧英曾受查老委托赴日本参观,看到日本纺织企业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大家相当受触动。随即,查济民就请了日本专家来名力,“直到现在,企业还常有日本来的纺织专家,发展也相当快,这主要是查老的功劳。”
  一件事令叶慧英印象深刻。2年前,查老专门从国外邮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是件女式外套,查老在电话里告诉她:在国外看到此衣的面料极其柔软,特买回作为样品,希望“名力”对其研究。“查老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年岁那么大,依然始终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和拓展。”
  查济民曾说过,赚钱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指标而不是目的,对事业成败的责任感和如何使事业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这包含着一种济世的情怀。
  “名力”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从1996年创办至今,公司累计实现利税总额逾2亿元,出口创汇逾1亿美元,连续被常州市评为“外商投资十佳企业”,成为中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的“排头兵企业”,曾获“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荣誉,可谓办得非常成功。但企业的利润,均用于扩大再生产,查老和其家族分文不取,造福桑梓。
  查氏集团在常州投资手笔之大、影响之远,为常州人津津乐道。2000年3月,查氏集团在常投资创办了港华化工有限公司,从事酞菁类染料、染料中间体、整染助剂等产品生产。该公司成立7年来,年均利润千万元以上,人均创业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意存职校 造福乡梓
  和同时代的一批商贾巨子们一样,查济民从战火中赤脚走来,以直觉行商,以情义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崇尚文字、看重教育。至晚年更是看淡贫富,古道热肠,投身社会事业不遗余力。
  人们所熟知的,是查济民先生出巨资成立了“桑麻基金会”、“求是科技基金会”等,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科学技术创新。就常州而言,查老同样倾注心血。
  当年,刘国钧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交结社会贤达,创办职工校,对职工进行文化与技术培训,建一所正规的职业教育学校一直是其心愿。上世纪90年代初,女儿刘璧如、女婿查济民为实现国老心愿捐赠创建刘国钧职校。
  创办于1989年的常州市刘国钧职教中心,开办之初得到了华夏基金会与刘氏家庭的大力资助,华夏基金会注入50万美元,而刘氏家族则捐赠100万美元设立教育纪念基金,将每年产生利息供学校建设与奖励师生之用。美元一度利率走低,查济民便提出1993年对100万美元的基金实行保息,当年利息不足5万美元,由其补足,同年,查济民又追加10万美元,使基金本金增至110万美元,这样每年的利息就保持在5.5万美元。至今,该基金已产生70多万美元的利息,每年该校有160多名师生从中受益。
  “查老穿着朴素,爽朗豁达、言语随和,根本感觉不到是位大亨。”刘国钧高职校校长王亮伟,曾先后6次接待查济民先生,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他告诉记者,查济民先生虽然不是基金会成员,但每次理事会他必然列席,且听得非常仔细,最后总能对学校发展提出关键性的设想。“一次查老搭住我的肩,详细询问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字字中肯,如邻家老者。”王亮伟说。
  “不仅仅是捐钱,关键要将国老的精神流传发扬。”查济民曾这样表示。在常工院的一次讲演中,查济民曾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工业家,技术一定要与管理相结合,他谨记了老丈人刘国钧的名言,懂管理又懂技术是第一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管理是第二等人才,其次为实践与理想要结合,最后一个更重要,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的发展一定要与市场结合,你不能说市场上不要的东西你能制造算是厉害,一定是市场上需要的东西你能制造出来,你能用各种办法,你能结合技术管理把它弄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刘国钧职教中心,查老提出:不仅要培养中初级人才,也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他建议将市场管理、经济管理引入学校,让专业设置接轨市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另外还与刘璧如出资,请来英国里兹大学机电学专家来常讲学,请全市高职校及中专校的教师都来听讲。在查老和学校的努力下,常州的职教发展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在常州教育界,查济民先生声誉很高。1990年,刘国钧职教中心教师代表团赴港学习,他亲自宴请了这些普通教师。刘国钧职教中心、常工院等学校多次想聘其任名誉校长,查济民均婉言谢绝。
  教育之外,查老在常还有不少的社会事业投入。如1982年,常州修缮文笔塔,查济民、刘碧如伉俪欣然出资34万人民币,这在当时是笔很大的款子。天宁寺的修缮,贤伉俪也予以大力资助。
  
    斯人已去 芬芳永在
  查济民从常州走出来,是常州的骄傲,更是常州人民敬重的老朋友。
  查老与常州市历任领导始终保持着友好交往,在互相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增进了友谊,不仅有公事方面的交往,也不乏亲密的私交。每次查老及其家人到常州,市领导都很重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前往会见;市领导每次到香港参访,查老和查太也都会相邀一聚,共叙乡情。查老与查太虽身誉卓著,却那样平易近人,儒雅有度,热情地把客人邀请到家中聚谈,招呼子女们出来会面。
  2004年3月,“常州-香港经贸洽谈会”在香港举行,其间,市委书记范燕青、副市长张力航及市侨办负责人等,应邀前往愉景湾查老家中作客用餐,查老特地赠送了一套“求是基金会纪念册”,那是他捐资4000万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光荣见证,也是查老最看重的荣誉之一。常州客人回赠了常州特产乱针绣品。饭后,查老和查太陪同客人在花园里散步,范燕青书记向二老介绍了常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并表达了寻求与香港有效对接、产业互动、利益互惠的强烈愿望,查老当即表示:香港与常州的合作方兴未艾,查氏集团在常投资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他愿意进一步扩大在常的投资力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为促进常州经济腾飞作出努力。双方相谈甚欢,依依惜别。
  常州市委市政府对查老充满了敬重之情,只要与查老有关的事情总是认真对待,尽力办好。青果巷刘国钧故居的政策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较为复杂,市政协、市统战部、市侨办等有关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想方设法妥善解决。事成之后,常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在江南春宾馆国宾楼举行“刘国钧故居产权证交接仪式”,市领导郑重其事地向刘国钧的子女代表刘璧如、刘汉栋递交故居产权所有证。
  近日,惊闻查济民先生不幸逝世的消息,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市政协主席曹锦成分别以个人名义致电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慰问,并敬送花篮,届时市委还将派出代表团专程赴港吊唁。常州市委、市政府发出的唁电中说:“查济民先生一生爱国、精勤不倦、奋斗不息……查济民先生在常州投资的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和港华化工有限公司、创设的刘国钧职业技术学校欣欣向荣,为常州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卓著。查济民先生将受到常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永久尊敬和怀念。”
  查老的离开,给常州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他的崇尚品格,高尚行谊,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八五高龄的市委统战部老部长李玉,回忆着与查老交往的点点滴滴,言语间充满了敬佩。他拿出一本多年前查老在常州活动的影集,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回忆着,他说:“查济民先生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为国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但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哪怕一句自我夸耀的话,他总是那样低调,那样朴素,那样真诚。”在照片里,由于天热,查老松松地卷着衣袖,衣服领子软软地翻着,臂弯里拿着脱下的外套,俨然如一个普通人。而且,很难找到他站在正中的合影,他总是站在旁边、侧面,给别人让出主角的位置。他和夫人拍的合影,大部分是夫人正中而坐,他站在后侧。
  刘国钧先生的传记作家高进勇,对查济民的人品修养也赞叹不已,他计划为查济民写传,多次征求意见,查老都笑着拒绝:“活着不要写,死后随你怎么写。”据他了解,希望给查老写传的大有人在,但查老秉持低调,一概婉拒。
  查老对常州怀着特殊的感情,岁月流逝,光阴如梭,几十年前生活过的江南古城,在查老心目中已然诗化。常州东门外白家桥,毗邻大成二厂,留下了查济民和刘璧如早年生活的甜蜜回忆,1992年,查老充满深情地写下一首诗《偕璧如同游常州》:“白家桥畔立多时,浑忘沧桑不忘痴。六十年前旧游地,春风桃柳两心知。”
  出生诗书世家的查老,从小耳濡目染,“惟生性爱好,婚后因妻璧如深爱古典诗词,故常偷闲共读”。二十多年来,他用诗词酬唱这种风雅的方式,与常州的两位同辈诗人钱小山、钱仲易昆仲保持着亲往,钱小山是刘璧如儿时的诗词老师,钱仲易则是重庆大明纺织染公司的秘书科长,三人之间,诗词交流,互相濡染。钱仲易为他们的友谊写下了数十首诗,字里行间表达着对老友的倾慕。1988年秋,查老收到钱氏兄弟的诗词合集《埙篪集》,欣然而作《喜得埙篪集》:“七十老翁方学诗,铿锵喜读集埙篪。毗陵巴蜀风尘迹,地北天南一样痴。”前不久,钱家后人为刊印钱仲易诗集,请查老题签书名,查老和查太欣然提笔,各题签了一幅“尘痕韵语”寄到常州。循着冥冥之中的缘份,查老把最后的墨宝留给了常州。
  查济民先生是常州的永远骄傲,他爱国爱港、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他不畏艰难,勤俭创业的精神,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他切合中国实际的企业管理思想,他关怀乡梓,抚恤贫弱的爱心,他朴素无华、亲切平和的作风,深深地印刻在常州人民的心中。
  斯人已去,风范永在。常州政府和人民一定会以查老精神为榜样,在常州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争创辉煌,不辜负老人家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kj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验证码: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