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芯绒一条龙”、“11076涤棉布金质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奔马奖”……这些奖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很陌生,但对于大成人甚至老常州人而言,这些奖项曾经是常州纺织行业最高荣耀,这些词都代表大成厂曾经的辉煌。
如今,大成三厂的大门仍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回忆: 尘封里的辉煌
1932年,刘国钧向股东大会提出,把自己独立经营的“广益”和“大成”合并,广益布厂为大成二厂,原大成公司称为大成一厂。刘国钧的这一化“小”为“大”之举,让大成公司跨上了一个新台阶。1936年前后,大成公司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辉煌时期。此时,大成公司不但资本增加到了400万银元,而且开发出了新产品——八色印花布,灯芯绒和平绒的研制开发也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成公司遭到了空前浩劫。新中国成立后,大成公司获得了新生。1956年,大成公司走上了国营的道路。大成一厂更名为国棉一厂,大成二厂更名为东风印染厂,大成三厂更名为国棉三厂,大明染织厂则成了国棉四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纺好纱、织好布、染好布”,“辛苦我一个,美化亿万人”普遍成为纺织职工的美好追求。大成厂曾被称作常州的“不夜城——小香港”。白天,这里沉浸在纺织机的机打声里;夜晚,这里人声鼎沸,歌声悠扬。
在这样“敬业乐群”的生活环境中,大成厂屡创辉煌,成为常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解放后大成厂的辉煌回顾:
1.1960年4月,大成一厂技工王正铨大胆革新,他的“王正铨布机高速保养法”在全国纺织行业中引起轰动,纺织工业部在常州召开了现场会议,王正铨在会上获技术革新称号。
2.60年代初,以大成一厂为龙头的11家工厂组织成“一条龙”,实行生产品种衔接,制订出符合灯芯绒产品质量要求的各道工序产品质量标准,签订协作合同,开创全国纺织工业管理中提升组织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的先河。
3.1977年,常州市纺织工业局全面总结形成挡车工叶慧英的《织布操作经验》,在全市21家纺织厂、织布厂进行交流。这一经验被纺织工业部推向全国纺织企业,
4.1978年,大成二厂(东风印染厂)被首批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标兵“。
5.1979年9月8日,大成一厂(第一棉纺织厂)的“六鹤牌”16支起绒气流纱、(大成三成)第三棉纺织厂的11076涤棉、大成二厂(东风印染厂)的涤棉印花布相继获国家金质奖。
6.1980年5月10日,大成一厂(第一棉纺织厂)从日本引进的万头气流纺纱机投产开车,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气流纺纱生产基地。投入资金3年已全部回收。国家经委于1984年授予该厂“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
7.1985年3月1日,以大成二厂(东风印染厂)为核心,由跨五省(区)的21个单位组建成立“蝶球纺织印染联合公司”。以后,大成二厂(东风印染厂)获得1987年度全国管理工作的最高荣誉——奔马奖。
8.1992-1994年,在结构调整中,常州市纺工业组建了以大成一厂(第一棉纺织厂)为核心的大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寻源:以人为本是大成成功之本
当大家在不禁感叹大成厂曾经的辉煌时,也在探寻大成厂的成功之道,这样一个厂是如何立足于民族之林?世界之林?其成功难道就是简单的归功于大成厂的创办人刘国钧吗?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和其文化理念分不开。现在很多企业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以“口号式”的方法训练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又或是创新、团结这样的意识,而在大成,没有这样拿来主义或者“硬植入”的理念传播,凝聚力就在大成人的潜意识里。
原大成三厂厂长刘灏放告诉记者,“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大成的员工都是在实践中领会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记者了解到,任何一个新工人,只要一进大成厂,看到上千名员工,穿着统一服装那种热火朝天的劲都会被震撼,心底想努力工作的念头会油然而生。然后,会有老师傅像父母般带着新员工手把手的培训。原大成三厂的胡正寅说:“我是从外省乡下农村来的孩子,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一进厂就得到老工人细心照顾,技术上和作风上的传帮带,让我学会了勤奋和努力,争取到了学习提高和培养提升的机会。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一代代人,也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去为大成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然厂里的领导们以身作则让员工们最受感动。原大成三厂厂长严春荣表示,在大成厂里,领导与员工根本没有上下级之分,但一旦出什么事,领导总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解决。比如发现机器停台出什么毛病了,车间主任会第一时间去关心组织抢修;黄梅天气,纺纱部门生产有困难,班组长会特别用心关注温湿度的变化,帮助解决生产难题;生活上遇到困难,工会主席会第一个带头捐款捐物;还有职工加班的时候,厂里领导会陪着职工一起加班,他们永远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一个。“这不是‘作秀’,是大家都以厂为家,这个大家好,小家才能好。”正因为领导与员工的共同奋战,在严春荣任职期间,产品质量连获金奖,其中11076涤棉荣获国家金质奖。
为什么大成厂能在常州纺织业界脱颖而出?为什么纺织界的大奖又“青睐”大成?而答案就是归结于“以人为本的大成文化”。在大成厂创立初期大成厂就开始贯彻“敬业乐群”的文化理念,而这恰恰是“以人为本”内涵的生动体现。
转身:大成厂蝶变成中华纺织博览园
时过境迁,伴随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下降,大成厂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运河旁的大成厂已经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似乎从主城区的主流生活中被剥离开,与主城区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翻过跌宕起伏的岁月轨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今天,中华纺织博览园将在它的决策者与建设者们手中恢弘亮相。
中华纺织博览是常州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纺织文化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依托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原大成三厂)规划建设,位于京杭古运河南侧,占地367亩,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将打造集旅游、文化、休闲、购物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实现工业遗存保护发掘、特色旅游开发、纺织工业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今年,将重点建设沿运河滨水风景区(包括文保修缮),力争年底文保修缮完成,住宅主体完工。
按照规划,项目将设立桑麻基金文化展示区,建设桑麻大厦,分别与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等合建中心,培育孵化人才,推广纺织科研成果,还与中国纺织总会共同打造自主品牌创建平台,与香港亚视联手打造“T台”与“秀台”,建设常州旅游新亮点。
曾经的大成人,今为中华纺织博览园负责人的叶慧英表示,项目由香港查氏纺织集团和南京新城市商业置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由于集团主席查美龙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的后裔,对常州怀有特殊情感,加上集团事业发端于纺织,先后在全国各地投资创办纺织公司,在常州曾创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因此刘氏查氏对常州故乡、对纺织事业情有独钟,查美龙主席提出创办工厂是发展纺织业,但是从长远来看,搞纺织设计,创纺织品牌,更是促进纺织行业发展的“重头戏”。
叶慧英认为昔日为常州赢得辉煌的纺织业,而今通过匠心独运的新思维,演变成一种文化元素,在新的平台上再放异彩,从另一个视角为常州经济又添一个新的增长点。
·暂无相关评论